談到修行,不少人認為自己打坐做得很好,達到了很難得的清凈境界,甚至認為自己已經悟道了。 南師奉勸大家,不要狂而妄之,自己有什麼樣的習氣和業力,自己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什麼叫作覺悟,什麼才是修行? 就是要提高警覺性,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清楚察覺得到,是罪還是福,是善還是惡,是功是過,都要了然于心。
所謂的「修行」,就是徹底的修正自己的心[性. 行. 為],方方面面每一個細節都要檢點與改善,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題。 也唯有如此,人才會逐漸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
判斷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修行,也非常簡單。 看看他的心性,習氣就知道了。 貪嗔癡是越來越重,還是越來越淡,至少稍微測試一下就知道了。
南師說:「謂愛欲者,于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觀察一個人的愛欲心有沒有擺脫。 所謂「愛欲」,狹義來說就是指男女的愛欲,廣義來說包括了名利,恭維等一切愛好。
仔細觀察我們的言行舉止,是不是那些生活習慣,一點都解脫不了,放不下來呢? 這些都是具體要自我反省檢查的。 你能夠把這些毛病揪得出來,時刻檢查自己,管理自己的人,這就是「第一等人」,可謂是真正的修行人。
袁了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幼時命運被算定,之后得遇云谷禪師開示,才明白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 于是開始一點一滴地反省自己的過錯,這是改命的第一步。 如果沒有徹底的反省自我,對于很多毛病我們都是會自動過濾的。 又或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相當于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第二步發愿行善,要做滿3000件善事。求功名富貴,改造命運。這二點都是站在普通凡夫的角度,斷惡修善,改變命運,但是作為修行人來說,這些還都只是基礎。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超越命運,開悟證道,不能停留在修福改命的層次上。
因此要福慧雙修,在已經斷惡修善,修福的基礎打牢之后,重點就在于修慧了,要明心見性,開啟自性中的根本智慧,這才是究竟解脫之法。因此,云谷禪師又傳授袁了凡準提咒。讓他堅持持誦,只要誠心受持不間斷,功德加持力是不可思議的。
福慧兩點是相輔相成的,其實并無先后順序。祖師大德說,即使已經明心見性,開悟證道了,還可能存在習氣,還要一點點的去斷除,而且除此之外,這時候的主要任務就是去行愿,普度眾生了,依然是自度和度他這兩方面。
必須要在自度和度他,自覺和覺他兩方面都絕對的完美了,才是真正的成就圓滿了。這是根本目的,最后的終點。對于證道的圣人來說都是如此,更何況我們普通凡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