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關于為人處世的道理數不勝數,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道理。
弘一法師,前半生為翩翩佳公子,后半生為佛門得道高僧,他這一生看盡世事滄桑,洗盡鉛華,后世有無數文人墨客將他奉為偶像。
今天來分享的,是弘一法師關乎為人處世的3句話,每一句都包含大智慧。
用寬容和包含對待他人,用恬靜平淡的態度生活在世上。
待人寬容,反映出了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寬容的人會得到別人的稱贊和欽佩,他們會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事。
馬云說過:其實男人的胸懷是用委屈撐大的,多一點委屈,少一些脾氣,你會更加寬容、豁達!」
所以說,「涵容以待人」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道理。
而「恬淡以處世」,講的就是一個平常心的問題,不管處在何種境地,都不要抱怨和懊惱,要常懷平常心,沉著冷靜的處理事情。
正如《菜根譚》所言: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面對事情的時候,應該先替別人著想,這是一種高素質的體現,而評論他人之前,先想想自己,這是一種教養。
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曾經說過李嘉誠教育他的話:「父親叮囑過,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這樣看似是李家吃了虧,可實際上他是為自己的長遠著想,時間久了都知道他做生意愿意為他人著想,所以都愿意和他合作,他收獲的會更多!
這個故事,就告誡了我們,為他人著想,其實就是在為自己著想,你搬開了別人的絆腳石,又何嘗不是在為自己鋪路?
而評價別人時,則要先想想自己,古人云:靜坐獨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
如果一個人時常議論別人的是非,總把過錯推在別人身上,久而久之人們就會厭惡他,而那些總是反省自己,從自身找問題的人,則是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仰慕。
做事情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急躁,頭腦一熱連自己都顧不了,還如何從容的去做事情呢?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有一副對聯講的好: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對聯什麼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做事情的時候要靜心,不可毛毛躁躁,你看看古往今來有哪些人是靠著莽撞成就大業的?沒有!
遇事沉著、冷靜,從容對待,才是把事情處理妥當的正確方法。
弘一法師這3句話,教給我們為人處世的正確道理,在人生中與人相處亦或是做事的時候,多想想這3句話,會讓你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