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原本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如果不是 去反秦,他的人生也不會有太多的起伏。然而,緣分的 在特定的點催化了他的 命運。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本是沛縣一個無名小卒,因緣際會而起兵反秦,最后擊敗了秦軍,成為楚漢戰爭的贏家,建立了漢朝。
劉邦生于秦末亂世,原本只是一個縣亭長,混跡于集市酒肆,無心參與時局。然而他卻有著過人的膽識與雄辯口才,這使他結識了不少朋友。其中,名士蕭何看中了劉邦的長處,力勸他起兵反秦。在眾人的擁戴下,劉邦起兵斬白蛇,最終發展成反秦起義軍。
在起義軍時期,劉邦其實并沒有太大志向,只想混日子度過這亂世。當時跟隨他的,有一個叫呂雉的女子。
呂雉生得極美,又出身名門望族,本來可以嫁給一個門當戶對的夫婿,過上體面富足的生活。但可能是青春年少時對愛情的向往,她偏偏愛上了這個沒出息的劉邦,并嫁給了他,開始了跟隨反秦軍的艱苦生活。
呂雉的父親呂宣,乃沛縣一帶望族,對女兒嫁與劉邦很不以為然。呂雉央告再三,呂宣才勉強同意這門親事。新婚之夜,呂雉眉開眼笑地牽著劉邦的手,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美好設想。而劉邦只想盡快過洞房花燭夜,對呂雉的想法并不在意。
婚后,呂雉盡心侍奉公婆,照料劉邦的生活。她忍受著起義軍的艱苦環境,為劉邦生了兩個孩子,劉盈和劉肥。呂雉曾想過,等反秦事成,夫君定會衣食無憂,那時自己也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和孩子們團圓。
然而她萬萬沒有想到,好景不長,劉邦的起義軍屢戰屢敗,不得不四處逃亡。生活越發艱苦,呂雉的容顏也日漸憔悴。劉邦見她不再美貌,就漸漸冷落了她。他甚至公開暢談起美人的容顏與女色的妙處,顧不上呂雉在一旁失聲痛哭。
人心難測,劉邦獲得天下后,呂雉再次成為被需要的人。然而她必須更謹慎地維持自己的價值,否則一切可能會再次被奪走。
幾年后,劉邦東山再起,最終擊敗了項羽,結束了楚漢戰爭,建立了漢朝。
劉邦成為漢朝開國皇帝,尊呂雉為皇后。而戚夫人也成了他最寵愛的妃子之一。
劉邦稱帝后,呂雉仍然輔助他處理政事,并且為他生了更多子女。劉邦似乎已經忘記年少時那番感情背叛,他需要呂雉幫他穩固統治,于是二人又恢復了表面的和睦相處。
而此時,劉邦也漸漸厭倦了戚夫人,轉而寵愛更多后宮佳麗。戚夫人被冷落的日子里,也為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劉如意。她心中明白,自己的風光不再,只能趁現在劉邦還有感情,爭取為兒子未來留下后路。
當劉邦需要確立太子繼承人時,呂后力排眾議,堅持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她心中明白,這是自己兒子登上皇位的唯一機會。若功虧一簣,自己就再無立足之地。
劉邦也同意了呂雉的提議,立劉盈為太子。他看到呂雉仍然忠心耿耿,加上需要她幫自己治理國家,遂心軟同意讓她兒子為儲君。對于年邁的劉邦來說,誰來執掌大漢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安享余生。
但到晚年,性格反復無常的劉邦又想廢黜劉盈,改立自己最寵愛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他認為劉如意聰慧過人,才能出眾,更適合繼承大統。
這舉動引起了呂后強烈的不滿。多年來忍氣吞聲換來的太子之位,就要這樣被奪走嗎?為了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呂后找來丞相張良出面干預。張良苦口婆心地向劉邦進諫,這才使劉邦放棄了廢劉盈的想法。
劉邦在最后時刻,還想給最愛的女人留下一線生機。但最終仍沒能改變天意的安排。
此時,劉邦已然看出,呂后必定會在自己死后對戚夫人和劉如意不利。為了保住戚夫人,他在生前給她留下四條活路。
第一條路,是讓戚夫人待呂后如主,恭順侍奉,呂后性格寬厚,會饒過她。劉邦了解呂雉的為人,她并不算心狠,只要戚夫人委曲求全,呂雉會饒她一命。
第二條路,是讓劉如意去藩王領地,天高皇帝遠,呂后不便加害。倘若母子兩人遠離都城,以呂雉的智謀也難下手傷害他們。
第三條路,是讓宰相周昌幫助劉如意,呂后會顧忌周昌的面子。周昌與呂后夫妻同甘共苦多年,呂后必定會有顧忌,不敢害周昌所保的人。
第四條路,是留下遺詔保全戚夫人母子,希望兒子劉盈能履行。劉盈性情仁厚,若劉邦有遺命,他會盡力保全戚氏母子。
但戚夫人驕矜自大,認為自己是皇帝寵妃,不肯屈尊向呂后求情。她也不愿離開劉邦,跟兒子去遙遠的藩王領地。面對劉邦的勸說,她置若罔聞,自信呂后不敢加害自己。
周昌內心也看不起戚夫人,不會真心幫助她。他認為戚夫人是害群之馬,累及呂雉,對她沒了好感。
至于劉盈,乃是仁孝之人,但在呂后的權勢面前也無能為力。他難違母命,只能任由呂后處置戚氏。結果,劉邦給戚夫人留下的四條活路,她一個也沒能走成,最終導致悲劇命運的降臨。
權傾天下的呂后,縱然已經掌控大權,還是難以忘記多年前丈夫的背叛之痛。她決心要報這場公報私仇。
不出劉邦所料,他死后,呂后很快就將戚夫人與劉如意軟禁了起來。不久,呂后就用極其殘忍的方式處決了戚夫人——將她生吞活剮,做成了人彘,并請新帝劉盈來觀看。
劉盈對母親這樣殘忍感到憤怒。他暗下決心,一定要保護自己的異母弟弟劉如意,不讓他重蹈戚夫人的覆轍。于是劉盈將劉如意接到宮中,與自己同吃同住,日夜保護。
劉盈心中對呂后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但又無法違抗生身母親。他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劉如意,希望母親能開恩,饒過這個無辜的孩子。
而呂后則恨劉如意奪去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又占去劉盈的親情。她見劉盈這樣保護劉如意,十分震怒。于是設下毒計,在劉盈外出打獵的時候,命人將劉如意毒殺。
劉盈回宮后,發現劉如意已經毒發身亡,悲痛欲絕。他明白母親心狠手辣,自己盡了力仍無法阻止這場悲劇。劉邦生前最寵愛的戚夫人和兒子劉如意,都先他而逝,劉邦給他們留下的活路終究還是失效了。
最終,劉邦、呂雉、戚夫人、劉盈、劉如意,他們因緣際會走到一起,又在時局風云中各自迎接不同的宿命。朝代興衰,宮廷恩怨,都只是塵世中一場過眼云煙。
戚夫人的悲劇,成為了漢朝后宮爭斗的第一個犧牲品。
她因一時得寵而狂妄自大,不聽劉邦的勸誡,最終導致自己和兒子命喪呂后的手中。兒子也未能逃出生天,成為這場宮廷恩怨的受害者。
而呂后則是一個復雜的人物。她不僅要面對丈夫的變心,還要在亂世中保全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也許她的所作所為出于無奈,亦包含了對背叛的憤恨。
劉邦本是一介布衣,幾番機緣巧合之下成就帝業,卻也因江山憂患而放縱聲色,最終種下宮廷的禍端。
人生多舛,命運弄人,劉邦一手締造的江山,最終落得個人滅亡的悲劇收場。宮廷中的生死存亡,往往只在轉瞬之間。戚夫人雖然一度風光無限,卻也突顯了人生的無常和宮廷恩怨的殘酷。其教訓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