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次,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問巴菲特:「您的成功經驗這樣簡單?為什麼你是全世界第2富有的人,別人卻不做和你一樣的事情?」
巴菲特回答說: 「因為沒人愿意慢慢的變富。」
再來看一張圖:
這張圖說明了什麼? 巴菲特不是一夜暴富,也不是年少得志。他的財富從52歲才開始有所起色,66歲才迎來井噴。如今巴菲特已經91歲了,還在規劃未來10年公司的事。
換句話說, 很多人66歲就退休了,91歲就離開人世了,巴菲特簡直把一輩子活成了兩輩子。
這樣看, 未來人與人最后比拼的,就看誰活得更久。所以,堅持鍛煉,保護好身體。
但,這不是我要說的正事。你的活得久前提,否則你所有打拼來的結果,都將一夜化為烏有,還沒得來得及享受,就結束了,這多沒意思。
2.
但是,你要明白一個道理, 活得久不代表活得更好,可能活得更糟糕。巴菲特在遇到查理芒格之前,專門挑選那些市值很低的公司買進,再等待其漲價賣出,兜兜轉轉賺到了一些錢,但是如果靠這樣的操作,他不可能成為投資學大師。
後來查理芒格改變了巴菲特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那就是去選擇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偉大公司,長期持有,而非去選低價的公司倒手賺快錢。
這正如開場所說:「因為沒人愿意慢慢的變富。」但是有一位中國人,卻讓巴菲特刮目相看。
別人需要搶購一張天價的「巴菲特午餐」才有資格走進巴菲特的餐桌聊上幾句。但巴菲特卻親自開車接上他去家里做客,用餐結束合影時, 巴菲特拿出自己的錢包說: 「你管錢比我管得好,我把我的錢包交給你管吧!」
這個人就是張磊。一個從0開始,耗時15年,把高瓴資產做到5000億的中國投資人。他與巴菲特不謀而合堅持長期價值主義。 而張磊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意識到這點——讓自己慢慢變富。
3.
張磊的出生很普通,駐馬店的一個普通家庭,從三線城市走進中國人大,再進入耶魯, 這一儲蓄階段他用了近30年。這期間,張磊大學畢業曾就職于五礦集團這一大國企2年,但無法抑制內心那種去往更廣闊的世界的沖動。最終選擇辭職,出國留學。
而走進耶魯,他才真正意義的確定了人生目標,投身于投資事業,堅持價值投資。從耶魯畢業,到回國創業,到白手起家做到亞洲最大投行之一的高瓴資本 ,這一步又是15年。而從駐馬店到今天,身價220億的張磊用了45年。
45年,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差不多就是一輩子,因為往后的日子,就是一種重復。這期間不僅張磊會面臨無數次的抉擇,每個人都會如此。
在面對選擇的時候,你會如何選?哪家工資高?是否夠穩定?或者是早早的結婚生子,買房子,買車子等等。
這些都是我們在做的選擇, 但是恰恰是這些選擇導致我們掉入了一個陷阱——貧窮的陷阱。但我們卻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4.
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掙錢生存是第一步的。但是,這樣的選擇卻讓我們造成了短視,變得急功近利,不再有耐心。往往只會關注眼前可得利益,而忽略了對個人來說更長遠的規劃,因為我們要養家,要供車子,房子,我們騰不出空閑的時間去思考更長遠的人生。
所以出現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我們追求穩定,所以買房買車定居下來,結婚生子步入中年生活。但接踵而來的就是,我們更害怕失敗,對剛需的用錢越來越迫切。如果一件事需要等上三五年,沒幾個人會有耐心。
但,這恰恰 違背了兩個規律——價值規律和時間規律。越是有價值的東西,越需要時間去沉淀。可是我們為了追求更快的回報,只能迫不得已做出很多當下利益的選擇。
那些聰明人,已經開始明白一個道理:今天的現狀是當初選擇的積累的結果,但并不理想。如果要迎來更好的未來,就要重新調整選擇,重新積累,否則就沒辦法打破越努力越窮的循環。
未來,投機的事情會越來越少,穩定的職業也會被機器漸漸的取代,那麼留給個人還有什麼?—— 你的價值,沉淀在你身上的價值。只有價值才能換來財富。
5.
此刻,所有人都要面臨的一個抉擇,放棄短視急功近利的選擇,重新規劃自己的價值打造,才能迎接即將到來的社會大變革。你可以思考下,最近幾年突飛猛進的人物,都是在一個領域積累了多年,等待一個爆發的風口機會,而不是沒有積累,卻到處撲風口的人。
沒有價值的人,終將被機器取代,終將被外包出去,終將一直從事著簡單機械又底薪的工作。 未來,你的身價,取決于你帶來的不可替代價值,不可替代的價值越大,你就越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