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這是唐朝詩人王維的幾句詩句。讀起來是在講述自己的晚年生活,其實,卻給世人揭示出老年人應該如何面對人生。
人到六十,已是耳順之年,不應再牽扯進俗世紛爭,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所以宜靜不宜動,宜養不宜勞。
王維忠告世人,到了晚年要有寧靜致遠的心境,少為煩心事操勞。無法再做出什麼大貢獻,不如歸隱田園,這樣才能安享晚年。
所以,老年人想要晚年有福氣,就要遵循這樣的規律。弘一大師是世人心目中,有大智慧的代表,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崇敬,他的晚年就非常有福氣。
曾經有人向弘一大師請教,人生如何才能像他一樣有福氣,他說了一番話,值得我們借鑒。他說:「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
由此可知,人到六十,晚年是否有福氣,看弘一大師說這三樣東西,到底少不少就知道了,很準。
01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
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們只看到世上那些成功者,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覺得他們一定非常快樂。其實,他們承受著我們所不知道的壓力。當你的能力越大時,依靠你的人就越多,你在給自己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要給別人撐起一片天。
有一位企業家就說過:「我每天清晨4點就起來工作了,晚上還要開會到12點才睡。為什麼我要活得這麼累,不是我想給自己賺錢,而是背負著幾千名員工,幾千個家庭的責任,讓我不敢早早安眠。」
人到六十,我們要早點放下這些爭名奪利之心,給自己的人生減負。只有身上的事少,我們才能少吃點苦頭,讓自己過得更輕松。人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才會感覺到人生的真諦,才能生活的幸福,這樣晚年才能擁有福氣。
02
口中言少,自然禍少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似乎都覺得會說話的人,往往在人生中很容易占到便宜。因為他們懂得人情世故,可以在人際交往中看透別人的喜好,所以因人施言,很容易把話說到別人心坎里,這樣就能贏得別人的好感。
如果給別人留下了好的印象,別人都愿意跟他結交,自己就會得到好人緣,能夠結識到很多朋友。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他們能從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成功機遇,甚至得到朋友的提攜和幫助,讓自己占到很多便宜。
大家這麼理解,當然沒有錯。但是有一個最基本的機率問題,我們在生活中,能夠舌燦蓮花、八面玲瓏,說話滴水不漏,做事無懈可擊的人,畢竟只是鳳毛麟角的少數人。大多數人,沒有那麼高的情商和說話技巧,反而會言多必失,因言致禍。
有時候,我們對一個人說出了他愛聽的話,卻可能讓他的對手仇視我們。所以,說話的度,是很難把握的。南懷瑾晚年說過:「我用一輩子學說話,不如用一秒鐘學閉嘴。」所謂沉默是金,這就是他對人生的領悟。只有閉嘴少言,才能少犯錯誤,這樣晚年才能有福氣。之所以人到六十,是耳順之年,就是讓我們不要再有口舌之爭,這就是晚年的福氣之所在。
03
心中欲少,自然憂少
古時候,有個這樣的典故,一次蘇東坡去拜訪自己的好朋友佛印大師。他們談到了人的欲望這個話題,佛印大師張口說了一句禪詩:「酒色財氣四堵墻,人人都在里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佛印大師,給我們道出了人生中最容易遇到的貪欲,就是酒色財氣。俗話說:「酒香奪志,色滿銷魂,財迷心竅,氣斷山河。」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縱酒代表了人的口腹之欲,如果不加節制,就容易產生疾病。迷色代表了人的感情之欲,如果不加節制,就容易銷魂蝕骨。貪財是人的貪婪之欲,如果不加節制,就容易貪財至禍。氣是人的情緒之欲,如果不加節制,就容易氣大傷身。
所以說,人到晚年,可以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但是一定要懂得節制欲望。凡事淺嘗輒止是最好的狀態,如果沉迷其中,就會導致莫測的禍患。「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到六十,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就能有閑適的心境,晚年才沒有憂愁,這就是有福氣的預兆。
人到六十,想要安享晚年,關鍵就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身上事少、口中言少、心中欲少。若你能做到一樣,就很好,晚年福氣自然而來,恭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