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柔吐槽自己的老公,在家帶娃簡直就是「3分鐘熱度」。
剛下班到家的時候,還挺熱情,抱著寶寶舉高高,邊舉邊親寶寶的臉蛋,還說著:想死爸爸了。
接著興致勃勃的和寶寶玩積木游戲,還沒玩幾分鐘,只見他不是接電話,就是摸索著看手機,要不就是要去廁所,把寶寶暫時丟在一邊。
好不容易和寶寶玩半個小時后,又開始詢問孩子:寶寶想媽媽不,咱們去看看媽媽在干什麼吧?
網上一直流傳一句話「爸爸帶娃,活著就好」,爸爸帶娃的各種「不走心」、畫風清奇,也是讓段子手做足了文章。
寶爸憑實力坑娃,也是讓寶媽各種不放心,很多人認為,自從有了娃,老公似乎成了擺設。在養娃育娃這件事上,寶媽成了「超人媽媽」,娃的吃喝拉撒,各種操碎了心。
《中國2022家庭科學育兒洞察白皮書》數據顯示,目前有82.1%的中國家庭為多人共育家庭,即至少有兩個家庭成員參與育兒行為。
而這其中,媽媽仍然是育兒的絕對主力軍,尤其是全職媽媽占比25%,每天帶娃平均時長在8小時以上。
為什麼很多人,包括寶媽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帶娃的最佳人選。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媽媽陪伴孩子時間最長。
當寶寶在母體孕育生根的那一刻,媽媽就先天和寶寶建立了緊密的鏈接。
可以說,媽媽的喜怒哀樂影響著寶寶的生長和發育。同理,寶寶的一舉一動也深深牽動著媽媽的心。
十月懷胎,到長達半年、乃至一年、兩年的早期喂養,媽媽滿心滿眼都是可愛的寶寶。
母愛是天然的,媽媽自然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是照顧寶寶的最佳人選。
第二,媽媽想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孩子3歲前,是建立親子關系互動、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
在此期間,父母親自照顧、陪伴孩子,孩子內心會圓滿而富足,感受到深深的愛,性格和各項能力都會發展極佳。
所以,有條件的家庭,有的甚至是高學歷、工作不錯的寶媽,也會為了孩子辭職,專職在家陪伴孩子。
第三,「男主外、女主內」思想影響而且中國人比較傳統顧家,也深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家里沒有親人可以幫助帶娃,交給保姆也不放心,如果非要一個人犧牲的話,一般就是寶媽退出了職場,選擇在家全職帶娃。
盡管在中國大部分的家庭中,寶媽對孩子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犧牲了很多時間、機會、娛樂休閑等,一門心思的放在了孩子身上。
但是,有一件事卻是非常扎心,其實對于孩子后天智力發育來說,寶媽并非最佳帶娃人選,而是家里這個人,即「不靠譜」的寶爸。
當然,這并非信口開河,而是有一些研究進行佐證。
2008年,英國的紐卡斯大學隨訪跟蹤一萬一千名嬰孩,這些孩子是由父親參與養育,結果發現,那些在孩童時期積極參與育兒,孩子在11歲時智商發育指數顯示正相關。
2011年,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也有類似研究,發現如果父親積極參與育兒教育,孩子在智力測試中表現更好,智商更高。
這些孩子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獨立、更具冒險精神,也更容易取得較好的成績。
心理學上有項研究「高父親參與度」實驗,通過觀察3—5歲孩子和父母間的互動,評估父母在育兒參與中,對孩子的智力和認知能力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爸爸參與度越高的孩子,表現出的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越高,主要在數學、空間推理、語言記憶等方面。
這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生理結構、情感處理方式以及一些人際交往的手段不同。
① 爸爸更具冒險精神,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男性體內受荷爾蒙激素的影響,非常具備好斗、冒險、運動特質等精神,他們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也鼓勵孩子大膽嘗試、不要拘束。
相比于媽媽的謹小慎微、畏手畏腳,爸爸帶娃,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真是給足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② 爸爸更容易放權,孩子更加獨立自主爸爸帶娃,沒有媽媽養育孩子那麼精細,怕孩子臟了、餓了、渴了,跟在孩子后面伺候孩子。
爸爸喜歡「放養模式」,自己吃飯,就算弄的渾身都是,一會洗洗就好了;和小朋友打架,一會就和好了,不必大驚小怪。
③ 爸爸更理性果敢,孩子思維能力強較之女性的溫柔細膩,爸爸這種生物似乎更理性、果敢、堅毅。
在語言方面,媽媽等女性寵溺孩子,喜歡用疊詞「喝奶奶」、「吃飯飯」等哄孩子,爸爸則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用正常的詞序和孩子溝通交流。
而且男性動手能力強,偏于理性思考,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孩子更獨立自主、勇于嘗試,邏輯思維更強、更具條理性。
其實,說了這麼多,并不是說媽媽帶娃不好,而是鼓勵更多的爸爸參與到家庭共育當中。
事實上,大數據也有顯示,新時代爸爸帶娃成了新趨勢,不少爸爸加入到帶娃大軍中來。有近六成的男性家庭成員積極參與育兒。
盡管「爸爸帶娃」可能會有很多不足,但是寶媽們千萬不要嫌棄、打擊啊,不敢放手、累的只能是自己,而且還會助長寶爸偷懶的惡習,對孩子今后的智力發展也不利。
世界上沒有一百分的爸爸,只有不斷進步的爸爸,相信爸爸帶娃,一樣也可以很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