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提問:梁博的編曲如何?《日落大道》開車聽感覺好上頭!
梁博對于編曲和音樂制作的獨特思考,是他如此迷人的核心本質。
在華語音樂之中,「迷幻」風格一直以來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小眾音樂體裁,但實際上迷幻音樂的魅力無比巨大。在20世紀末除了王菲的《迷路》之外,走入大眾的華語「迷幻」音樂佳作便寥寥無幾。而在21世紀的15年,梁博作為以思想獨立為核心完成了一次新時代的接力——以迷幻表現搖滾的精神作品《日落大道》。
這一首作品是梁博對于音樂編曲、音樂制作一場思考的質量飛躍。也是標志著梁博進入音樂創作成熟的作品。梁博的《日落大道》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所有的選擇都不是已經有的經驗體系,而是一種獨屬于他的思維邏輯:
極致的刪減和簡潔。這就相當于說,梁博對于音樂的思考已經不是出于一個借鑒他人、模仿他人的境界,而是開始具有自我意識去調度創作出屬于自己風格的開創性思考體系。而這種只屬于梁博的個人烙印,也正是梁博獨一無二的魅力源頭。以下從編曲角度著重分析。
《日落大道》的點睛之筆主要有三點:
1:人聲的連奏性和斷奏的巧思。2:兩把電吉他。3:愛爾蘭風笛的主題表現。在《日落大道》之中,他的人聲處理較為奇特。一般而言,任何歌曲的曲式結構都會具有前奏、主歌、預副歌、副歌、間奏、副歌、結束等鍛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商業工業流水線的同質化。但是《日落大道》是一個非常特殊、打亂了正常曲式結構的作品。
首先,《日落大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前奏,就如同我們的人生、我們踏上道路時也不會意識到前奏、準備的存在。突然就開始了,人聲從伴奏的第十六秒開始,而這十六秒之間,并沒有清晰的旋律,有的只有迷霧一樣延展和如同倒計時節拍器一樣的打擊墊電拍手節奏和底鼓。這種前奏殘缺下的人聲展開,就像是十六秒枯燥的終結。突然就出發了。
這樣的非旋律線前奏的展開,增加了人聲的存在比重。而令人奇怪的事情,在第一段主歌接受之后,并沒有任何的停留,僅僅是一個一秒的氣口,直接唱第二遍。這種人聲的連續性,再一次增加了主題的突顯:沒有準備,任何人在迷霧之中都是沒有時間停下來準備的。一旦出發,即使過了一個章節,下一個章節也已經來臨。必須馬上出發。
這種讓人喘不過氣的人聲進行結束,是在一個交替之間:人聲唱一句副歌后,直接不唱消音,由和聲來完成歌唱。這里是最大的點睛之筆——人聲和和聲,完成一次自我和內心靈魂的交流。在枯燥的旅程之中,自己始終有靈魂和思想作伴。這就如同自己和自己的靈魂對話一般。
這是最為巧妙的地方,梁博的編曲思維從來不是工業化的標準,而是思想的飛鳥開始展翅。當自己和自己對話完成之后,一切就不需要再言語,交給風笛吧,答案在風中飄揚,一切盡在不言中。這種處理,并不是需要風笛才這樣做,而恰恰是因為音樂發展到了需要一個風笛。你可以聽到一切你獨自一人踏上路途的一切歌聲,這就是開車聽日落大道上頭的原因。
在音樂風格上,梁博選擇的風格是迷幻搖滾。這是一個由平克弗洛伊德作為代表核心的音樂風格。核心詞是:迷幻的空虛感和延展性。迷幻音樂其中最大的特色是采用模糊的電吉他聲或者電子合成器等長音程,反饋一種高分貝的點綴性噪音,提供的游離感。
梁博在迷幻風格的塑造上非常具有個人的特色性。他刪除了大部分的迷幻搖滾特色之中的「點綴性噪音」,針對于華語音樂本身的一種柔情文化完成了自我的編曲風格確定:以太空風的合成背景音,作為歌曲大環境底色。
加上打擊墊的電拍手和電底鼓作為了全歌的主體架構。這三個架構就像是一個三角錐,背景音占據中頻,電拍手和底鼓則是各自具有高頻和低頻。
這種非聲部的電子頻率處理,瞬間完成了迷幻的主基調確定。同時也剔除了迷幻音樂的類型化門檻:噪音化審美。在音樂風格的構造上,梁博的《日落大道》幾乎就是一條直線,從前三秒的直線到最后的終結,都是在這三個背景配器上完成。這種統一度,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迷幻音樂在華語的發展出發的。
雖然迷幻音樂在海外非常出名,但是對于國內主流的現象級作品而言,迷幻的表現都太過于小眾,難以擁有一個主流的內容審美。如此,梁博其實在制作編曲的同時,是考慮到了一種可能:將迷幻的空虛感改為一種大道至簡的思考啟發性,減少了一種因為噪音導致的迷茫,而增加了一種強有力的行進回饋力量。迷霧永遠存在著,而我們的前進也永遠存在,從前至后。
這就將迷幻的力量和搖滾的不屈精神結合了起來,迷幻音樂也可以給人搖滾的鼓舞。這種音樂風格和配器思維的構造,是梁博身上只屬于華語歌手的力量。所以本質上,我們大部分聽到《日落大道》的感受,并非是一種迷茫,而是一種人坐在車上朝著遠方旅行的美好思索或者對于未來的憧憬。而這也是《日落大道》成為公路神曲的原因。
當一個音樂風格開始確定為某種具體的編曲組合形式時,大部分人是模仿,而梁博則是一個知曉如何取舍和基于音樂語言文化提供最好的主流選擇的那一人。
在音樂的配器上,基于這種搖滾的內核精神思考,整首歌曲的配器非常簡單,而是將制作的和弦放在了電吉他的織體編寫上。整體的配器如下:
1:兩把電吉他的點綴性Solo。2:愛爾蘭風笛。3:太空風鍵盤背景音4:貝斯。5:兩軌和聲。6:人聲主唱。7:鼓組。如不將鼓組拆開,不將背景音算作琴聲,那麼整個《日落大道》真正說的上配器的只有三個:電吉他和風笛、貝斯。加上太空風鍵盤,也就是四個。是的,你沒聽錯,整個《日落大道》的配器思維就是這樣的極簡。他的鼓組取代了架子鼓,而加上鼓組,也就是一個樂隊的配器,沒有其他任何的點綴。
那為什麼會用如此簡單的配器,但是我們卻完全沒有配器簡陋的感覺,反而《日落大道》給人一種應接不暇的獨特體驗?這就要說道迷幻音樂的特殊性,和梁博精準的制作思維。
迷幻音樂的核心是一種強烈的反差造成的由強弱對比引發的思考性,他的音符音程都是基于一種彌漫的色彩,也是就失真或者模糊性的音色處理,這種音色會在混響的后期加持下,具有一種強烈的引導能力,聽覺的聯覺現象會被音符或者尾音的長音程帶著走。
而一個兩把電吉他的不同音色交相呼應,本質上就是一個二對一的信息輸入。你一會被中音吉他帶著走,一會被高音帶走這。而同時,太空風的鍵盤又在不停的變化和升溫。這里的變化核心,從配器的思維轉換為了織體的思維上。這里可以簡單科普一下:配器和樂器旋律的編曲風格。
一般而言,編曲人有兩種,一種是喜歡用配器的音色作為內容核心的編曲人比如說鐘興民,而另一種則是喜歡用簡單的樂隊配器,音色使用效果器,內容是樂器的旋律編寫的編曲人。比如說:李榮浩。前一種喜歡用配器音色作為核心編曲的風格實際上已經慢慢消逝了,因為成本和制作周期太長,不符合商業發展。如今更多的是第二種編曲風格。
綜上,梁博的編曲能力是非常具有巧思和年輕人的猛勁兒,他所追求的不是音樂的最好,而是最舒服的思考。期待梁博的新專輯大賣。